上一期采访冠军的赛前一餐怎么吃的姐妹篇来了:赛中怎么吃?
祝你们周末好胃口!
于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而言,吃,永远是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食物匮乏的日子一去不返,吃喝变成了一件可以即时满足的事情,但因此产生的乐趣却在不断消失。而随着比赛的兴起,吃的意义和仪式感再一次被唤醒。
这些吃的,在赛道中被统一称作补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父母辈往往为了一口吃的翻山越岭,吃百家饭走万里路,而当我们现在翻山越岭后满足地吃喝,就成了越野跑。
被称作The nice food的北京TNF100赛事补给,来自汇跑赛事
比赛,就是一场大型自助餐
没有补给的比赛是没有灵魂的,即便是自补给的比赛,也往往被选手们升舱到大型户外自助餐模式。历年的八百流沙,中国选手都是用屯年货的决心在准备着比赛补给。除了这比赛禁止的酒之外,没有你想不到的食物,泡面、加热米饭、粥、干果这些是最为寻常的,此外还有小火锅、担担面、新鲜蔬菜、麻辣烫……富有经验的志愿者能够不打开补给箱光凭重量就能判定哪有是中国选手的补给箱,哪些是外国选手的补给箱。外国选手们的赛道补给异常简练,仿佛是将一张营养成分表抖开丢进了补给箱。
作者参加八百流沙时的购物清单,大部分是赛道补给
而这一点上,对比下2017杭州24小时超马中各国选手的补给,你会发现,同一批选手,补给差异大得惊人。以下图片,由跑圈网红珊瑚提供。
中国选手
日本选手
法国选手
韩国选手
在中国,胖是赛事总监的工伤
在中国,一个出色的赛事总监首先得爱吃会吃。兰州的马拉松必须有拉面,武汉的马拉松必须要有鸭脖,哈尔滨的马拉松必须要有红肠和马塔尔雪糕,高淳的马拉松必须要有大闸蟹。选手们不远千里万里来一场比赛,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跑完就得匆匆忙忙赶飞机回去上班,因此很可能除了赛道上能吃点正餐之外,其余时间吃的都不过是路餐。好的赛事总监往往以身作则,尝试各种食物的口感味道,以至于,对于赛事总监来说,胖成了工伤。
哈尔滨马拉松补给,来源:跑步的美学
武汉马拉松赛道上的小龙虾
不过,并不是所有赛道补给都是成功的,失败的案例千千万万,我曾经在某山区越野补给点吃了一碗老腊肉炒饭,那腊肉真的是够老,于是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我吐了近二十公里。
自律的人,往往用科学来代替欲望
在赛道上,对自己最狠的永远是那些时刻管住嘴迈开腿咔咔干的人。补给对他们而言就是身体的加油站,纯粹为速度和成绩服务的。与他们为伴的也永远是能量胶、能量棒、蛋白粉。他们属于能用科学来代替欲望的一批人,口感和味道在他们看来一概不重要,只要补充足够的能量即可,以至于他们吃橘子要把果肉吐出来,补充糖分维生素即可,剩下的都是身体负担。用知识克服欲望是件无趣的事情,比如云南雨季动辄上千的野生菌,如果你认清这玩意儿大部分成分是水,可能就破坏了心里的构想。
邢姥姥八百流沙准备的部分补给,基本都是快速吸收的产品
能在霞慕尼征服天堂,却征服不了自己的中国胃
说到这里,或许你能够明白,中国人去海外比赛最大的痛苦是什么,饮食。像越野跑圣殿般的UTMB,补给几乎全是冷的,偶有夹杂着硬硬意面的面汤,显露出聊胜于无的意思。法棍这些在赛道上是不可避免的,此时此刻许多中国选手会格外怀念国内越野的最低配置——泡面。
UTMB赛道补给
去欧洲比赛,吃成了最怄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关于欧洲赛事的直播往往是从直播做饭开始的,成功把土豆牛肉和西红柿鸡蛋做好的人首先在精神上便占据了最高点。近些年来,一些财务状况优渥的选手出国比赛,往往会将自家的厨师一并带去,他深信自己自己可以战胜阿尔卑斯山,却对自己能够克服中国胃表示怀疑。不过,欧洲赛事也并非全是如此,比如以party主打的波尔多红酒马拉松,就是一场大吃大喝的美食盛会。
波尔多红酒马拉松补给
当然,出门比赛水土不服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欧洲,今年去印尼龙目岛同样深受摧残。吃的一切可谓痛苦,是我所不能胜任的口味。大半夜间,漫步在一家家七八点便closed的餐厅之间,泪流满面,唯一的念头就是想回家。
马拉松当天,没有一只鸡能活着离开那座城市
相较之下,日本和台湾的马拉松补给之好味道之可口简直让人感动。不知道大家小时候过年去亲戚家做客时有没有被一次次劝吃劝喝,而岛国和宝岛人民对待跑者就是这样热情满满。五花八门的食物摆在你眼前任由挑选,那态度好像你拿了是他们的荣耀一般。吃货们面对这样的赛事是毫无抵抗力的,赛前的配速和目标都会迅速抛之脑后。
日本一些马拉松赛道补给是这样的
记得台湾云林县虎尾镇马拉松补给是鸡肉,阿婆热情到整只鸡给选手拎着上赛道。马拉松当天,相信没有一只鸡能活着离开那座城市。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
哪一场比赛的补给让你印象最深刻?
我们将选出3位最打动我们的,送出北京马拉松纪念帽子一顶。